|
|||||
|
|||||
京杭大運河畔,塔吊林立,機械轟鳴。2024年2月,水電基礎局聯合體中標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淮安樞紐項目,這項國務院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總投資17億元,不僅是江蘇省歷史上投資最大的單體水利工程,更是淮河流域防洪體系的“定海神針”。 作為淮河入海水道與京杭運河的“十字樞紐”,工程需在一期15孔立交地涵北側擴建30孔新地涵,形成總長45孔的“上槽下洞”立體結構。建成后,泄洪能力將從2270立方米/秒躍升至7000立方米/秒,洪澤湖防洪標準由百年一遇提升至三百年一遇,惠及淮河流域2000萬人口、3000萬畝耕地,同時助力長三角“兩縱六橫”高等級航道網建設,年增貨運量500萬噸,拉動沿線GDP超百億元。 極限挑戰:在“豆腐腦”上筑起鋼鐵長城 “這里的地層就像千層豆腐腦,一碰就塌!”項目總工程師指著地質剖面圖解釋。淮河沖積層以厚砂層、砂礓層為主,施工中槽孔塌孔風險極高。更棘手的是,55米深、0.6米厚的地下連續墻需在280天內澆筑10萬平方混凝土,墻體18處銳角轉角密如蜷縮的刺猬,轉角處成槽精度要求嚴苛。 作為江蘇省最深地連墻,垂直度控制成為“生命線”。行業標準允許偏差4‰(即每米4毫米),但項目團隊自我加壓至1‰。“55米深度下,1毫米偏差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項目經理尹廣平說道。 工程緊鄰京杭大運河,環保壓力空前。日均產生的200立方米廢棄泥漿若處理不當,將威脅運河生態。“我們既要速度,更要綠水青山!”尹廣平語氣堅定。 創新破局:中國智造的“四重奏” 項目投入4臺國際領先的液壓抓斗,配備高精度傳感器和自動糾偏系統,實時傳輸數據至指揮中心大屏。“就像給挖掘機裝上‘北斗’,55米深槽孔垂直度最終控制在0.9‰,精度較行業提升4倍!”尹廣平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面對18處轉角難題,團隊聯合河海大學研發國內首個地連墻施工數字孿生系統。通過200多個傳感器實時同步數據,系統可模擬施工軌跡、預判6小時后的地層變化。“把轉角‘鎖’進單一槽段,再用L型鋼筋籠整體吊裝,就像拼樂高一樣精準。”尹廣平在三維模型中劃出關鍵路徑,轉角部位質量合格率達100%。 針對厚砂層施工,自主研發智能化制漿系統實時調控漿液性能,結合三級沉淀池與壓濾機工藝,月處理泥漿6000立方米,實現廢棄漿液零排放。更妙的是,團隊用舊磚砌筑沉淀池,節省成本近千萬元。“這不僅是技術,更是智慧!”環保專家現場考察后連連贊嘆。 創新采用“三抓成槽法”——先中間后兩側分步挖掘,單槽施工時間從72小時壓縮至42小時。配合“接頭管法混凝土地連墻施工工法”,18處轉角連接一氣呵成,效率提升40%。 黨建引領:紅色引擎驅動超級工程 面對聯合體施工的復雜協作,“淮水安瀾”黨建聯盟應運而生。2024年11月,水電基礎局聯合淮安市交通執法支隊、蘇北航務管理處成立黨建聯盟,將組織優勢轉化為攻堅動能。 黨建聯盟制定黨建活動計劃,定期組織開展黨課進工地、黨員上崗查隱患、青年安全大講堂等活動,并且制定調休制度,還組織勞動技能比武、安康杯活動競賽和施工勞動競賽,全力為工程安全保駕護航。 同時,黨建聯盟也定期組織工人進行職業健康體檢,聯合蘇北航道處為職工進行普法宣傳,還設置職工健康驛站,定期邀請醫生到工地為工人義診。 在黨建聯盟的幫助下,淮安樞紐項目順利完成了淮河截流和京杭大運河截流兩大施工節點目標,為推進2月17日的臨時航道導航明渠試運行起到了關鍵作用。 “多虧了黨建聯盟,無論是制定通航預案,還是船舶航行管理,聯盟單位都是盡心盡力,為咱們通航給足了支持。”青年黨員郭雨說,“如果沒有聯盟,光溝通協調就得浪費很多時間。” 現如今,在“淮水安瀾”黨建聯盟的帶領下,整個淮安樞紐正式步入了施工高峰期。 截至2024年12月,工程已完成導航明渠75%建設量,臨時航道試通航成功,大圍封截滲墻平均深度達55米。江蘇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調研時評價:“垂直度0.9‰、滲漏系數優于國標,這是工業化、智能化水利建設的標桿之作!” 展望2028年全面竣工時,45孔“上槽下洞”地涵將橫跨運河,京杭大運河航槽拓寬至91米,年增貨運量相當于每日減少7000輛重卡通行。洪澤湖畔,三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讓萬畝良田永絕水患;長三角航道網上,千噸級船舶川流不息,見證著中國水利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從1959年建設密云水庫新中國首道防滲墻,到淮河畔的超級地連墻;從“人挑肩扛”到數字孿生,水電基礎局65年的治水基因在此升華。這座用科技與匠心澆筑的豐碑,不僅守護著江河安瀾,更詮釋了新時代水利建設者“硬實力”與“軟溫度”的融合之道。當淮河洪峰安然入海之時,奔騰的浪花將永遠銘記——這是一代建設者對山河的承諾,更是中國水利向世界遞交的閃亮名片。 施工人員進行地下連續墻施工作業 運輸船經過淮河與京杭運河交匯處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