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陽春三月,深圳建市以來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公清項目干線建設正在加速推進。 公清項目是深圳建市以來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干線全長41.28公里,全程采用深埋隧洞形式,平均埋深60米至80米,項目將把公明和清林徑水庫兩大調蓄工程連通起來,使東江、西江水源相互調配、互為備用,同時為向香港應急供水創造條件。 水電十四局公清項目黨支部自項目成立以來,以做深做實“雙引雙建”“七彩黨建”品牌融合為抓手,精心打造“七彩映公清,匠造潤鵬城”特色黨建品牌,以新時代“黨建+”工作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推進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雙提升、雙融合,通過“黨建引領融入”“經營履約融合”“黨管安全質量”“技術創新突破”“團隊建設融入”實現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的同頻共振、互促共進,以高質量的黨建引領保障項目部高質量發展。 百米地連墻澆筑攻堅戰:看“七彩黨建”如何為灣區建設注入紅色動能 黨建引領始終是公清項目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項目部以“七彩黨建”品牌為抓手,精心打造“七彩映公清,匠造潤鵬城”特色黨建品牌,通過“黨建共建”,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結合項目實際拓展“黨建+”,積極與業主、地方政府、社區黨組織開展“公清式”聯建活動,架起了深厚的友誼,實現全年工作的同題共答、難關共克。黨員先鋒隊帶頭沖鋒,在雁田通風排水井施工中,2024年6個月內高質量完成百米級地連墻澆筑開挖,啃下“硬骨頭”,為新中國成立75周年獻禮。全年累計收獲20余項獎項、7封感謝信、2面錦旗,實現“外部零罰單”,成為行業合規管理的典范。黨建不僅是旗幟,更是實實在在的戰斗力! 2024年秋收季,深圳雁田水庫旁的工地燈火通明。項目負責人張青龍望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注入地下連續墻,腕表指針已劃過凌晨兩點。這位有著25年工作經驗的老工程人抹了把額頭的汗,對身旁的技術員小張說:“這堵‘地下豎長城’,咱們算是啃下來了。” 時針撥回十個月前,公清項目團隊正開展雁田通風排水井1km進場道路施工,后續要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完成百米級地連墻澆筑,且必須確保毗鄰水庫零污染。“關鍵時刻,黨組織就是項目部的主心骨。”項目團支部書記翻開“七彩黨建”“七彩團建”工作手冊,三支黨員先鋒隊帶領團青分頭行動:技術攻堅組帶著地質雷達鉆進雁田保護區,安全環保組挨家挨戶走訪周邊居民,協調組則把業主、社區和管線單位的黨員代表請到了項目部鋪滿圖紙的“黨建聯建室”。社區老黨員陳伯指著航拍圖上的林區說:“這片林區是70年代知青開墾的,能不能保留?”項目總工當即給出林木移植施工方案,工程部年輕團員小薛掏出手機:“這是項目部新采用的智能監測系統,可以實時監測樹木移栽情況和預警雨季滲漏風險。” 深圳四月的暴雨季不期而至。黨員突擊隊員24小時輪班值守,深藍色的工裝與黨徽在雨幕中格外醒目。技術員小李發現3號槽段出現異常滲水,智能監測系統同步報警,正在發燒的老工程師老普冒雨趕到現場,帶著青年黨員排污清淤并用“三明治”注漿法成功封堵險情。雨季過后,項目部聯合良安田社區開展開拓道路、清溝排渠、植樹復綠的活動,在大松園公園覆植綠草綠樹8處,建立“愛心灌溉區”,為社區打造400平方米生態綠地,在良安田社區居民群里獲得滿屏點贊。 當雁田百米地連墻最后一車混凝土澆筑完成時,施工日志上記錄著這樣一組數據:累計召開5次黨建聯建會議,開展7次技術專題課,收到社區居民建議28條,實現施工全過程零投訴、零污染,項目收到街道和社區3封感謝信。 如今,我時時站在良安田社區拓展路口紀念碑處,常聽路過居民說道:“這個路面不僅比以前干凈了,變得更寬更綠了,一點也感受不到里面有一處三十層樓高的豎井在開挖”。夕陽下,“七彩黨建”文化墻上的誓言熠熠生輝:兩江潤鵬城,公清連萬家。 流動紅旗背后的數字密碼:看公清項目如何用紅色算盤撥動億元履約方程式 在經營履約方面,項目部堅持目標導向、過程管控。通過創新驗工計價模式,黨員干部帶頭跟蹤落實,全年完成驗工計價4.000272億元,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勞動競賽中,項目部以“大干150天”的拼搏精神,攻克11個關鍵節點,連續五個月斬獲業主“原水工程攻堅先鋒”流動紅旗。在財務成本管控上,項目部精打細算,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嚴控非生產性支出,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為項目高質量履約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年元旦鐘聲未散,窗外工地的探照燈劃破夜幕,照在墻上新貼的《攻堅作戰節點計劃圖》——那是項目部用紅藍圖紙表格標記的11個關鍵節點。“咱們得讓數字長出翅膀。”春天的一次專題會上,田霞把驗工計價分解表分發給項目骨干,財務部、物資部、合同部、技術部、工程部等業務骨干帶著定制版《全周期動態計價手冊》進駐施工一線,經過研究設計變更的“響應機制”,施工、設計、監理、業主各方代表可以在兩小時內迅速完成線上變更確認會簽。 業主考評組帶著流動紅旗第5次走進項目部時,被走廊里的“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成本可視化看板”吸引駐足。田霞指著不斷跳動的“非生產性支出占比”曲線介紹:“項目部定期培訓智慧報銷系統,光是車輛調度算法優化3輛車一年就省下21.6萬元。”綜合管理部后勤陳老師抱著一個鐵皮箱闖進來,箱蓋上“以舊換新”四個紅字格外醒目——這是陳老師用廢棄鋼筋焊成的文具收納盒,如今已成為項目部“紅色節約”的文化符號。 如今穿過項目部走廊,總能聽見合同、財務新學員在“成本密碼箱”前駐足討論。箱內墻面用可擦寫材料制成,左側列著節約創新金點子,右側記著曾走過的彎路。田霞常說:“成本密碼箱會呼吸,它記住的不僅是數字,更是400個日夜中,那些把黨徽別在心跳上的故事。” “鋼筋叢林里的安全密碼”:解碼公清項目紅色盾牌背后的硬核擔當 安全是底線,質量是尊嚴。項目部以黨管安全責任為引領,推行“五強化五促進”理念,質量管理上,堅持“首件認可、樣板引路”,通過“黨員示范崗”“安全責任區”全覆蓋,開展應急演練6次、安全培訓160余場,實現全年“零事故”。項目推動安全管理網格化、標準化、精細化轉型,打造了深圳市環水集團首個安全環保“精細化管理”示范點,多次組織50余家外部單位觀摩學習,樹立行業標桿,2024年項目部榮獲安全質量管理方面榮譽12項。 2024年清明時節的暴雨來得猝不及防,2公里外良安田居民區燈光星星點點,安全總監李盼盯著監控屏幕里晃動的工區監測數據,對講機突然炸響:“濾水池超限報警!”李盼穿上綠色反光衣,抓起安全帽沖進雨幕,躍上指揮車頂,暴雨打得人臉生疼,胸前的黨員徽章在應急燈下劃出一道紅色流光:“黨員突擊隊跟我上!技術組啟動BIM應急推演,疏散組聯系社區網格員,搶險組檢查止水帷幕、疏水渠道!”十二道手電光刺破雨夜,安全責任區的紅黃色標識在泥濘中格外醒目。這樣的場景對項目團隊并不陌生,半年前項目啟動時,面對毗鄰雁田一級水源保護區的深層基坑工程,安全例會上曾有過激烈爭論:“要把安全標準刻進DNA。”項目黨支部書記給黨員系牢“黨員先鋒崗”袖章時,給每個崗位配發了巴掌大的“安全錦囊”冊子,集納了100余條應急處置口訣。 六月底,驕陽炙烤著鋼筋模板,新入職的安全員小周、質量員小梅舉著檢測儀的手輕微發抖,在南坑泵站首段混凝土澆筑現場,他們發現首幅鋼筋籠間距超標2毫米。“停!”臨近退休質量管理老師傅老普果斷亮起紅牌,眾人注視下,青年技術質量組現場教學:用激光定位儀重新校準,59.6米長的鋼筋骨架分毫不差通過驗收。因為這份較真,7月3日一幅高達59.6米的鋼筋籠穩穩入槽。 走進項目部的工區“安全積分超市”“安全記憶走廊”,超市里的飲料食品、走廊上的條條款款都是對平安的期盼,智慧館墻上的電子屏滾動著160場安全教育培訓、6次應急演練的精彩瞬間:有老師傅講課手把手教系安全帶的特寫,有農民工兄弟戴著VR眼鏡體驗高空墜落的抓拍,還有六一兒童節孩子們在“安全小課堂”上高舉的“我給爸爸打安全分”畫作。最特別的當屬那面掛滿鑰匙的小墻——12把應急庫房鑰匙,安全是尊嚴的刻度,質量是初心的砝碼,每把都記錄著黨員責任人的解鎖時間。 代碼里的中國精度:探秘公清項目如何用數字密鑰解鎖地下迷宮 面對公清線各工區的施工難題,項目部以“張青龍創新工作室”為平臺,攻克豎井地連墻支護等關鍵技術,編制專項方案90余份,技術交底160余次。BIM與AR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了施工過程的可視化、精準化。全年形成群創成果23項,工法2項,科研課題2項,申報國家專利5項、發表科技論文14篇,QC成果斬獲行業獎項。技術突破為工程提速增效注入強勁動能。 暴雨夜的值守總是格外漫長,工區胡主任在檢查BIM模型時,突然發現地連墻接縫處有隱患,晚上十一點的視頻會上,張青龍把問題區域在沙盤上投屏示意,工區得以迅速整改糾正。三個月前,項目部以黨員技術骨干為核心打造創新工作室,AR巡檢系統創新割裂著傳統施工模式,技術員小林在監控室看著智能系統自動監測掃描工區狀況和鋼筋籠制作情況,屏幕上即刻浮現危險點和偏差值:“節點水平位移超標0.3毫米。”正在綁扎的工人老周聽著工區喇叭的整改提醒,趕緊調整定位卡扣——這樣的數字糾偏每天要上演上百次。 11月下旬,月光明亮、工地如白晝。隨著工區智慧監測指揮系統應用,南坑分水井長94.65米、重達168.5噸的鋼筋籠對接如太空艙般精準完成入槽。三十年前參與深圳地王大廈建設的老工程師到工區參觀時,69歲的陳老興奮地戴上AR眼鏡,突然激動地抓住總工何剛的胳膊:“當年項目部用算盤打出來的垂直度,你們現在用數字孿生實現了!”全息投影里,正在同步進行的三個豎井施工畫面,讓老人們的皺紋里綻開笑意。 鋼筋森林里的家書:解碼公清鐵軍如何用溫情鍛造時代硬度 一流的工程需要一流的團隊,項目部實施“導師帶徒”計劃,為21名新員工量身定制成長路徑,項目部多次組織安全競技、質量競賽、工程課堂,激發了員工的競爭意識和學習熱情,營造了“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協助基層干事快速成長為技術技能骨干。在“公清工友愛心驛站”中,項目部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利用智慧工地平臺實現信訪問題100%化解,獲評深圳市水務局“首個信訪維穩示范點”。2024年項目部斬獲水電十四局公司級履約樣板項目、軌道工程公司先進項目部、公司級先進集體1個、公司級先進集體和先進隊伍5個、軌道工程公司先進集體4個、先進個人多個等多項榮譽。 每一年的迎新會上,貼著二維碼的項目寄語信、成長檔案袋、培養記錄書都被鄭重交到每一位新員工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碩士張靖敏打開自己的“項目寄語”“數字錦囊”,AI生成的職業路徑圖上,每個節點都標注著導師信息。技術員小農發現地下連續墻配筋誤差時,導師老龔在BIM模型上畫出的那道紅色批注,成了他最珍貴的工作筆記。七月,青年員工小張的哥哥突發事故,病情嚴重,搶救后轉入重癥監護室!作為青年職工生活導師,項目工會主席組織項目為小張捐款渡過難關,用“眾人拾柴”的實際行動,匯聚出“火焰高”的愛心力量。 九月豐收季,暴雨洗過的陽光格外透亮,質量競賽現場變身科技秀場。鋼筋工老周戴著雁田徒弟改造的智能手套,在40秒內完成復雜節點綁扎,裁判組檢測的98個接觸點全部精準到位。大屏幕上的“創新積分榜”實時跳動,老周團隊創新的“定位模具”最終斬獲頭名,講武臺、觀眾席上爆發出一片歡呼。穿過南坑工友村的長廊,圍擋照片墻上的數字躍然跳動,小李的工牌工服從黃色變成藍色,他在智慧平臺上收到了特殊的禮物——老普給焊接技術骨干上傳的2G電焊技術筆記。綁扎工小方背著應急包,她始終裝著六月臺風天小孩的腳印拓片,背面是孩子父親用鋼筋頭刻的字:此心安處是吾鄉。 中秋夜的愛心驛站飄著家鄉菜的味道,食堂大廚老李的“數字家鄉味”窗口表里排起長隊,項目職工們、工區工友們對著在線表格菜單點選“媽媽”的味道。元旦新年愛心驛站的電子屏仍在循環播放著工友們自編的《安全質量三句半》。那些沾著混凝土的歡笑與熱淚,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小創造”“大發明”,都在訴說著:中國建造的溫度,就藏在每個建設者被溫柔以待的褶皺里。 項目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榮獲原水工程攻堅先鋒流動紅旗 收到當地社區感謝信與錦旗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