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水電十四局引江補漢工程項目部傳來捷報:由項目團隊自主研發的引江補漢工程首臺大洞徑輸水隧洞智能巡檢機器人完成整機組裝,并順利啟動工況模擬測試,預計年內可投入試點工程應用。 該設備搭載多模態感知技術,可實時監測隧洞圍巖穩定性、有害氣體濃度等關鍵指標,在復雜地質條件下替代人工完成高危環境巡檢。這一突破標志著引江補漢工程智能化施工邁入“無人化巡檢”新階段,將為提升安全管控水平提供硬核支撐。 作為打造引江補漢智慧工程的重要舉措,智能建造實驗室自2025年3月正式啟動以來,一直以“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為目標,通過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推動傳統建造方式向“智能感知—分析決策—協同執行”的現代體系轉型。實驗室聚焦核心技術研發、人才儲備培養和技術標準探索,智能巡檢機器人項目被列為重點攻關任務。 此次研發的智能巡檢機器人專為水利水電工程隧洞及洞室場景設計,集成攝像頭、氣體檢測儀、一鍵報警等模塊,能夠通過預設路徑或自主導航,實時采集隧洞環境數據,動態監測圍巖穩定性,可以在無GPS(全球定位系統)環境下實現厘米級定位精度,進行全自動巡檢。設備搭載多維度感知系統,實時精準檢測有害氣體濃度、溫濕度等關鍵指標,同步傳輸高清影像至指揮中心。發現異常情況時,能夠自動觸發報警并聯動應急廣播,大幅度降低安全風險。同時,依托統一數據接口協議,設備與實驗室智能施工裝備協同,可以實現數據集成分析,為工程安全管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研發過程中,水電十四局引江補漢工程項目智能建造實驗室與設備廠家、軟件平臺企業深度合作,攻克了復雜環境下機器人適應性、多設備數據互通等技術難點。目前,機器人已通過初步功能驗證,進入實地工況模擬測試階段。項目負責人表示:“測試將重點驗證機器人在高濕度、強振動等極端條件下的穩定性,并加快投入試點工程應用。” 下一步,智能建造實驗室將結合引江補漢工程建設需求,持續優化機器人性能,以此次突破為支點,加快推進智能建造技術標準制定與成果轉化,并探索其在多種水利場景的擴展應用,為引江補漢工程高質量建設貢獻智慧力量。 
機器人拍攝的巡檢畫面 報道鏈接: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6091214/app_key/3f324ca5ce32dd3e0dd1200e4e6c18b5
|